背景图

心学王阳明:空谈误事,知行合一

来源:百事3娱乐 作者:百事3娱乐 日期:2023-06-03 20:43

明代两百多年的时间长河里,有一人集教育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哲学家多重身份于一身,并以“文人”身份立功封伯进侯,那就是王阳明。为何他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?或许我们能从他的心学精粹中,探得答案一二。

心学王阳明:空谈误事,知行合一

(一)

王阳明出生于书香门第,父亲王华乃成化辛丑科状元。受家教和天赋的影响,他三岁便能识字,十岁即可作诗。但当大家称赞他“文满天下”时,年幼的王阳明说道:“文章小事,何足成名?”

比起同样出身的孩子,王阳明总带着些不羁淘气。他不仅帮成绩不好的同窗作弊,还带头领着大家逃课去玩排兵布阵的游戏。

父亲得知了他贪玩的荒唐事,斥责他不像个读书人。王阳明不以为然:“你虽状元,不稀罕。”

那对于王阳明来说,什么才是天下第一等事呢?不是读书考取功名,而是立志做圣贤!

王阳明说这番话时年纪尚轻,但成熟而坚定的想法,却贯穿了他的一生,为他将来的发展走向埋下了伏笔。

(二)

王阳明有言:“夫学、问、思、辨,皆所以为学,未有学而不行者也。”意思是,学习、提问、思考、辨别,都是为了学习。但只学不实践,是远远不够的。

拿他自己来说,自立志做圣人以来,就坚持走在行动的道路上。不停寻师访友,增长见闻,以求索“格物致知”的真理。即便过程中屡试屡败,看不见成果,他也从未放弃过尝试。

俗话说:谋定而后动,三思而后行。但世上大多数人在思与谋之后,就停滞不前了。拖拉犹豫,怠于行动,失败便从这一刻被注定了。

更重要的是,吃了葡萄才知是酸是甜。事先预设不代表一定能匹配得上事实。惟有做,才能找到问题,才能解决问题。

(三)

“我辈致知,只是各随分限所及。今日良知见在如此,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。明日良知又有开悟,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。”

意思是,我们所接触和感知到的真理,受当前能力所限。当能力被慢慢拓展后,全新的体悟也会随之增加。

有一回,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提出疑惑:感觉自己近来没有长进,这可如何是好?

王阳明打了个比方,他将腹中胎儿比作一团精纯之气,胎儿离开母体后,才逐渐学会了啼哭和欢笑,再后来懂得分辨自己的父母。这个过程说明认知是缓慢形成的。

学习亦是同理,若想学识有所长进,首要任务是立志,紧接着便是循序渐进,坚持上下求索和专注等待。

欲速则不达,凡事不可急于求成,一口吃不成胖子。积少成多,循序渐进,才是成功路上的不二法则。

(四)

王阳明的一个弟子,是当朝命官,由于平日公务繁忙,没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地钻研心学,便向老师求教当如何取舍。

“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。若只好静,遇事便乱,终无长进。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,而实放溺也。”

王阳明表示知行合一的学问,恰恰要在事上不断磨炼。就好比断案的时候,不能因为犯人胡搅蛮缠而动怒,也不能因为阿谀奉承而动摇。时刻修行,磨砺心智,这才是求学真正的目的。

有机会静下心来学习固然很好,但如果只看静态的理论,忽略了心智磨砺,那面临突发情况时,必定会十分慌乱。

这一点在王阳明身上,便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他多次剿匪落入险境,始终临危不乱,甚至反败为胜,这都依赖于一颗强大的内心。平日多锻炼心理素质,让心境始终保持稳定平和,才能关键时刻实现目标与理想。

纵观王阳明的一生,具文武之全才,阐圣贤之绝学,几乎没有做不成的事。其精神精粹,正是知行合一。空谈误事,不要畏惧数次跌倒,更不要再做无谓的徘徊!行动起来,正是当下!